文以载道,文以载史。
在《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一书中,作者莫娜·奥祖夫通过分析当年的一些小说作品,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由断裂与分化走向包容与和解的过程。
11月27日晚7点20,天健文史社与关天学社合办的“小说中的革命史”读书会在江安校区一教A106教室如期举行,石芳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我们读书会的评议与交流环节。
活动伊始,李玥彤同学作为主讲人,为我们梳理了《小说鉴史》一书的行文结构,从导论的方法论介绍,到而后通过10个章节对9位作者、13部小说作品进行简述与分析从而呈现“小说鉴史”的具体过程,结语部分则梳理了前文多部小说之间的共同的主题和各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对“小说鉴史”的写作思路进行了整体的回顾。之后李玥彤同学提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切入点,包括十九世纪法兰西的文学特性、小说鉴史的独特意义、小说与历史在认识论上的关联、婚姻与家庭在这些小说作品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女性形象在19世纪的特殊意义。
接下来,石芳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兼评议人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思考,首先石芳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旧制度”这个词的含义,大革命论战中对旧制度的贬义描写和后期对旧制度的颂扬都没有达到“客观认识”旧制度的目的。同时莫娜·奥祖夫通过分析小说作品所梳理出的几条法国社会的变动线索也十分值得关注:一. 社会等级制瓦解、社会流动增强。 二. 小说人物体现出的人们自我认同的转变,对出身、等级的再认识 三. 旧制度与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化和平等化的挑战 四. 社会的多样性问题 五. 女性的作用与地位问题 六. 十九世纪小说的定位。最后,石芳老师强调了小说可以作为进入历史情境的绝佳方式,小说更应该成为同学们体味、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是交流与互动环节,丁捷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说鉴史,究竟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呢?大革命又为什么偏偏在法国发生呢?石芳老师列举了斯金纳学派和斯特劳斯学派的路径差异,解释了小说鉴史两种方式在路径差异上的无法调和,只有个人喜好,而无高下之别;而关于大革命的爆发,石芳老师分析了偶然性因素以及更为基础的财政危机和现代文官制度所导致的法国社会的阶层断裂与矛盾激化。刘一丁同学则不解莫娜·奥祖夫为什么不选择一些更为经典的代表作。对此,石芳老师援引了作者自己的回答,从成书的整体风格、时间上的贴合以及作者个人喜好等方面解答了这一困惑。
通过这次读书会,十九世纪这一重塑了法兰西民族特性的年代之原貌在同学们面前逐渐展开,民族内部的和解以及革命所带来的创伤记忆始终是现代法兰西民族社会机制所蕴含的两个深刻传统。从法国到革命,从过去到当下,彰显的是历史研究的意义与阐释力。读书会提供的是一个与老师近距离交流从而体悟研究、感悟历史、思考当下的平台,让我们携手,为文化之传承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