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晚19:20,鸣沙丝路学社20名社员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藏族参与式影像赏析:影视人类学在边疆”观影会。
首先,郑舒恩同学作为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并介绍了整场观影会的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由郑舒恩同学介绍了社团指导老师朱晶进老师,并简单的介绍了电影—《我的高山兀鹫》和《索日家和雪豹》的拍摄背景。
第二环节大家开始观看电影。
第三环节社团指导老师朱晶进老师给大家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1、影片展现出的跨文化性/跨地域、民族特点2、影片体现出藏族人民怎样的生死观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3、联系你看过的影片后的感想4、这两部影片的拍摄与前一部《兰则牛粪》的拍摄有什么不同5、其他任何同学们可以想到的、想问的方面。同学们针对纪录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郑怡同学认为这两部影片与上一部《兰则牛粪》拍摄的不同点在于这两部影片有拍摄者的介入;然后就“天葬为什么会淡化”这一问题提出了疑问,朱老师也予以解答。高浩琪同学联想到了看过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认为这两部影片突出了藏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面,而前者是突出雪豹强悍的一面;同时高同学从影片末尾的欧盟资助看出了影片的国际性。李晓婷同学对藏族看淡生死的观念进行了讨论,同时十分赞赏藏民平等看待人与动物的行为。任柏宗同学对这种平等的生死观不局限于藏族抒发了自己的想法。兰天同学和郑舒恩同学则提出了藏民这种平等的生死观体现的是藏民对自然的无能为力的想法。郑金铭同学提出:在藏族现代化的趋势下,像雪豹、兀鹫这类动物如果不能适应改变,是必定要灭绝的,我们无需过度干预。除此之外,其他同学也对藏民的生死观、自然观以及本次观看的两部影片的拍摄技术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讨论。在大家提出想法与自己的问题后,朱晶进老师进行了统一的解答,并就纪录片与商业片对于动物题材影像的不同演绎方式、参与式影像中拍摄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西部工作实地考察的重要性等方面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朱老师提醒道:藏族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中的观点过于宏大,我们不应被一些充满民族主义的评论迷惑,对一些观点要辩证看待;外来的意识有利于发掘民族的一些潜藏的思想,使我们大家收益匪浅。
活动结束后,社员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