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学生社团工作网站!

四川大学古琴社“晓韵谈琴第四讲——古琴曲《流水》赏析”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16-11-28  作者:谢奇烨  点击:

2016年11月25日晚19:30,四川大学古琴社邀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博士郑晓韵老师,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一场干货满满、别具一格的古琴讲座:“晓韵谈琴第四讲 ——古琴曲《流水》赏析”,让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感受不一样的古琴文化。

“晓韵谈琴”已经做了四期,说起来挺不容易的,这个公教活动能一直做下来,除了四川大学古琴社的坚持还要感谢四川大学博物馆的支持,当然郑晓韵老师幽默的表演风格业已成为吸引观众的要素。

E:\文档\工作\四川大学古琴社\2016年11月25日 川大博物馆文化科普讲座之“晓韵谈琴”第四讲 ——《流水》赏析\照片\mmexport1480141089265.jpg

郑晓韵老师示范《流水》

每次讲座的内容总是带有一点小小的惊喜,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晓韵老师回忆她与老师们的点点滴滴,因为相比音乐理论,故事才是最真实最能引起共鸣的。这里用“老师”来指代那些古琴名家可能略有不妥,他们不见得都教过晓韵老师,不妨就唤作“先生”吧,显得更有敬意。“与美丽的精神相遇”是成公亮先生数年前在川大作讲座的时候所取的标题。先生说弹琴是为自己,如果技法上没有什么问题,音乐一定很美,终归要与美丽的精神相遇。这话太简洁,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大家都没有见过成老师,也没有面对面地听过成老师弹琴,可是每次听到晓韵老师讲的那些故事,想到古林公园的风筝、荠菜饺子、小小的屋子……好像成老师就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不只是音乐,一个人被追念的时候,他的魅力好像穿越了时间,他那美丽的精神便与你相遇了。

E:\文档\工作\四川大学古琴社\2016年11月25日 川大博物馆文化科普讲座之“晓韵谈琴”第四讲 ——《流水》赏析\照片\mmexport1480141087233.jpg

“晓韵谈琴第四讲”活动现场

这次《流水》赏析,晓韵老师又说了另一个故事。很多年前,她从成老师那里听说管派学生里陈曦珵先生弹琴很有管平湖先生的味道,以后若是到了杭州一定要去拜访。这或许就成了晓韵老师结识陈先生的第一因吧。所以一到了杭州,满怀憧憬地前去拜访这位老先生,见了面,先生却说我不弹琴,你走吧。一来就吃了闭门羹,只好悻悻离去。或许心里的好奇久久不能散去,可这位先生又是那样孤傲,她就只好求助成老师。于是,第二次杭州之行还算顺利,因为成老师事先联系,陈先生也觉得晓韵老师还是比较诚心,所以这次陈先生就把她请到家里。陈先生说,自己确实很久不弹琴了,指甲也剪了,不过看你还挺有诚意,就弹两个曲子吧。一曲是吴景略先生最擅长的《梅花三弄》,一曲是管平湖先生最拿手的《平沙落雁》。曲罢,晓韵老师又感动地落泪,这些琴曲和老八张一对比,好像真的是先生们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好像他们在说话,好像从不曾离去……陈先生说自己只能弹成这样,因为先生们怎么教她就怎么弹。其实回想起来这就是传承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必定得耳提面命才深有体会。

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我们是不是还要往前走呢?正如成老师所说:“我并不固守上一代琴家那种理性的、约束自我的弹法,而在或温润柔美,或炽烈激情的弹奏中抒发内心情感,在追求音韵细微变化的同时,又追求琴乐旋律的的表达,并充分发挥出旋律的抒情功能,亦即它亲切的人情味的表达、激情的表达,力求显现传统琴曲原本存在的旋律美感。”音乐往后走的路上,技法已经不再是障碍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音乐的语言、气息、层次还有音乐人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人或许囿于种种束缚之中,但却能从精神那里得到自由。我们一直期待着和美丽的精神相遇,或许已经遇见了吧……

E:\文档\工作\四川大学古琴社\2016年11月25日 川大博物馆文化科普讲座之“晓韵谈琴”第四讲 ——《流水》赏析\照片\mmexport1480141091421.jpg

郑晓韵老师回答观众提问

关闭

Copyright © 2020四川大学社团联合会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团委办公室

邮编:610225